北极星创始人谈路明:从事公益是自己和老天之间的事 | 来都来了
2016/6/22 来都来了 第2期
让更多青年获得优质职前教育
导航青年职业生涯成长
服务公益人力资源发展
全国青年公益项目“杉树计划”苏州地区发起人;
原某“985”高校苏州MBA教育中心主任,曾任职于外企、国企、民企等多家机构,有丰富的项目运营管理经验;
职业规划师、NLP教练;
擅长挖掘青年优势与潜能,实现觉察与成长;
喜欢电影、阅读、旅行、心理学、星相学及园艺;
热爱自由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缪佳俊:谈老师好,你从教育行业转换到公益领域,能不能谈谈一下当时是如何接触到公益的呢?
谈路明:最早接触公益是从做志愿者开始。大概是在08年5月,那个时候汶川大地震牵动了所有人的神经,大家都在尽可能的出钱、出力做支持,有些还去了现场。
当时自己也按耐不住,主动联系到了苏州红十字会,问他们还需不需要志愿者,他们说需要啊,然后我就跑过去做一些接待、物资整理、登记之类的简单志愿工作。
后来,又听说了台湾慈济和证严法师的事迹,很感动,又听说慈济在苏州也有志业园了,于是主动联系了她们,问是否需要志工,他们说需要啊,于是就跑去做志工,和其他志工一道去老人院看望老人家,聊聊天陪伴这种。
那时候应该说都是一些非常初步的志愿者体验和对慈善公益的初步接触与观察,算是公益路上的前奏吧。真正开始应该是从下决心创办公益机构开始。2013年初,我刚经历完一场职业转型前漫长的心理“穿越”。
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辈子能做得最有意义的事儿会是什么?想做的事现在不做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在经历了各种自我探索、天人交战之后,逐渐理清了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方向感史无前例地清晰起来。
我对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说,我想做点教育与公益结合的事儿,做点职前教育、青年成长相关的事儿,我想创业做个公益机构。这想法让我兴奋,像打了鸡血一样。很快,我就递交了辞职报告,一心一意地筹备起这个事情来。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非常重大的一个决定。但其实当时对公益机构怎么做、前面会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也并不清楚,也没什么创业经验,只是因为有了那么一个单纯又异乎强烈的心念,就傻傻地上路了。机缘巧合的是,筹备过程中,碰到了中欧商学院校友发起的一个全国性青年公益项目,助力大学生成长的,和我想做的事有很大一致性。所以,当发起人问我,愿不愿作为苏州地区负责人把这个项目在苏州做起来的时候,我答应了。
然后,就是联系组织学生、招募志愿者、筹备启动仪式等等。很快,在伙伴们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开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益项目的实践。现在,这个项目在苏州落地开展已经三年了,上百名学生和志愿者参与其中获得成长,我自己也在一道成长的同时,收获了对公益项目运作的最初认识和积累。
“北极星”也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挑战后,于2014年初正式注册成立了。就这样一路走来,从一个起心动念到想法落地,整整走了一年。
缪佳俊:有不少在其他行业工作的伙伴也希望能投身公益行业,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公益人,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谈路明:对现在的职场人来说,转换职业是比较很普遍的事了。大部分现代人的职业生涯里或许都会经历那么一次或几次重大的“频道转换”。公益领域存在大量广阔的蓝海,无疑给人们提供了转换频道非常好的契机。
对于那些价值观清晰且坚定,义无反顾遵从内心召唤想去服务社会的人来说,过往的职业经历和生活积累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带来从事公益的助力,公益也会打开个人发展的新大门。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要放弃之前的很多东西,比如在商业机构里优厚的收入待遇或者职位。
转换频道有很多种频道可以选择,公益这条路一定是最优的?不一定。最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还是信念、价值观、使命等个人冰山下面的那些东西。今天公益看上去很热闹,甚至成了潮流,但选择投身公益热闹过后最后一定是很个人化的一个事情,跟他人无关。说到底,从事公益是自己和老天之间的事。
谈路明:北极星成立前我在一所高校负责MBA项目的运营管理。那个时候,在职考研通过全国联考读MBA还是件挺自豪也挺不容易的事儿。
很多学员应该说都比较优秀,也有上进心,有追求,且大多都已经是企业里的管理层了,有些还升到了高管,但我发现,即便如此,相当多学员依然有职业发展上的问题,有困惑,有挣扎,甚至有些还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怀疑,很迷茫。
另外,那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同时,企业也在抱怨说很难招到合适的应届大学生。所以,很多现象交织在一起,让我经常思考关于职业选择、就业以及职业发展乃至人生意义、人生幸福的问题。
就我当时的观察,我们国内的高等教育比较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综合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心态等方面的职前训练,社会用人需求和教育部门供给之间横亘着一段距离,青年人成长路上关于适应新环境、选择规划、就业准备及自我探索、社会探索等一系列的个性化问题更是难以获得有效的途径和助力得到指导。
基础没打好,后续的非正面影响日后也就终究会显现、爆发出来。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教育体制之外,通过公益的平台,通过更灵活、更创新的方式,通过广泛链接整合社会资源,做点事情对这方面带来一些些改变,启发青年们珍惜时光对未来早一些规划、早一些准备呢?基于这样的想法,“北极星”的构思从无到有一天天丰满起来。
在这样一个众多思潮云涌,价值观多元的时代,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容易无所适从或者随波逐流,在一些人生方向和职业方向上摇摆不定、任意东西,给他们造成了很多困扰。没有人能真正替代别人找到人生道路与方向。
但是,有没有一些方法能让人,特别是年轻人自己早一点找到那个方向,并沿着那个方向勇敢地去做一些事情?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让年轻人更有定见、更有力量、更有自信?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北极星想要达到的一种效果。
谈路明:专业,自律,永远有激情、有情怀、有美感。把青年职前教育、生命教育做到极致。尽可能多地给社会做贡献。让团队成员以“职业公益人”为骄傲,把公益作为事业,高质量地工作、生活。
谈路明:创办运营一个公益机构和单纯做一名志愿者是两件不同的事。投入不同,肩负的责任也完全不同。一路走来,可以说每一步都不容易。
从开始的登记注册、组建团队、找场地、找资金、项目设计与执行……方方面面几乎都是从零经验、零起点开始,逐一克服。如何面对处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
比如说登记注册,当时的政策环境下,我们了解到很多机构都是在非注册状态“地下”了很多年,有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都拿不到机构“出生证”;因为注册难,有的人在第一个路障难以攻下时,还没出发就选择了放弃。
当时我们也面临了很大压力和挑战。一次次去和政府部门沟通,表达我们的诉求,呈现我们在做的事情,证明我们的诚意和实力,最终争取到领导对我们的认可。当然也是碰到了一个好的历史时机,恰逢国家推出了新的相关政策。有时候,磨难是好事,是上天在考验某样东西你是否真的那么想要。
谈路明:每次遇到困难时都会有压力,都会觉得这事怎么这么难。但往往再坚持一步,就会看到希望看到曙光了,逐渐锻炼出了坚强的神经。
这个过程中,我会觉得信念的作用非常重要。常常觉得做公益这件事是我命中注定的,我的家族有慈善传统,三代礼佛、多代行医,从小就看到、听到父辈们捐医舍药、乐善好施的事。
后来,到了我这一代,虽然没再去选择治病救人的医药职业,但不知为什么,到了一定年纪,有一天就忽然体验到对家族的那份认同感和责任感,特别希望能做些和家族有所链接、能够传承家族精神的事情。
我觉得,做教育公益这件事也是在传递家族精神与意志,也是一种家族链接的方式,是传承,也是致敬。这让我心安,也成为了我的信念,支撑我静心笃定的做好份内事。一路上虽有不易,终能一一化解。或许,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谈路明:每一步、每个第一次都很有意义。比如前面说的第一次注册成功,第一次获得政府项目,第一次获得政府颁发的4A级社会组织荣誉、第一次到异地城市成立分支机构……一连串的脚步让我们走的越来越稳健。 此外就是认知方面的不断更新和深化。机构成立初期,我并不清楚什么是专业的公益,什么是专业的NGO。后来接触到了一些公益界大咖和前辈,向他们求教学习,才对公益的逻辑、公益机构的运营等方面有所认知。
比如,曾经有位基金会前辈对我说,公益“一切从社会问题出发”、问题分析解决要像中医按“状、症、因、缘、方”的步骤流程来走。这样一种问题意识和思考方式对我影响深远,再看问题、做项目时就逐渐有了更深的逻辑性和透视感。
还有位前辈,当时给我的建议是:运营好一个NGO,练好内功远比做营销、做表面功夫重要,要把机构体系建设做深做强,把“产品”做到业内前茅。直到今天,我都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建议,提醒我要知道根基在哪,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不随意跟着潮流摇摆。 再有一个就是接触到了“社会企业”这个概念。13年我参加了英国大使馆文化交流处的“社会企业家”项目,视野大开,原来还可以用商业的思维解决社会问题。虽然社会企业对目前来说尚且遥远,但让我看到了未来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应该说前面三点都在我公益起步阶段起到了特别重要的影响,对怎样去设计公益项目、怎样运营公益机构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等方面都给了我非常好的指引。
再有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事就是,今年年初我们很荣幸地通过了政府评审,拿到了社会组织的4A等级。
机构治理、项目运作中哪些方面要去注意、要去建设?什么是专业NGO的规范化动作?我们经历了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验证的过程,也将继续不断的完善。这也成为了我们机构成长中的一块重要基石。
谈路明:围绕青年成长和发展有不同的面向。一个是面向校大学生提供择业、就业及综合素养提升方面的个性化支持或培养。另一个是面向社区青年,有就业、再就业或者职业发展方面的困扰和需求的青年,我们可以提供帮助。
还有一个就是面向NGO组织的青年,他们其实也都在渴望成长,我们也会针对NGO青年伙伴提供能力提升及组织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缪佳俊:作为一个生涯规划师,您认为NGO中的青年人需要如何提升自己?
谈路明:了解自己,了解行业,了解职业,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定位方向、路径和目标,是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每个职场人都需要去经历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的功课。
对于自我认知来说,一定要挖掘出自己的核心优势和擅长点,不断打磨形成自己的个人职业品牌。今天,越来越多NGO开始专业化运营管理,通常也有明确的职业上升通道,既有助理、主管、经理、主任、理事长等管理型路线,也有社工、督导以及筹款、品牌管理等技术型路线。
不管是管理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对机构来说都很重要,对个人来说也都可能走得通,关键是要在做事基础上多探索、多思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方向和定位。无论走哪条路线,把手上的每件小事都做好,其实至关重要。
另外,对于行业来说,从事公益行业的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深度地接触到各行各业精英,在和他们打交道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人脉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实现跨越式学习。
另外就是要争取多做项目,把项目做好、做到位,通过不断实践和磨砺,掌握项目运营的各项扎实功夫,这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来说非有益。
谈路明:我们的团队分为核心团队和志愿者团队。核心团队成员有的是来自企业的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有的是来自于政府劳动就业部门的专家,也有来自高校教育背景的老师。
另外志愿者们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是来自于各个外企的人力资源经理或者总监,有些还是企业负责人。北极星的发展离不开所有团队伙伴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是我们共创了这样一个机构。
缪佳俊:非常感谢您如此详实的回答了我那么多问题,在这里恭喜您最近又在无锡进行了开拓,设立了无锡北极星青年发展中心,希望北极星的光芒今后越来越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3083xkdpp&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下方标题
查看「来都来了」往期